(ps:接下来这章将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闯王为主,介绍各个战役,为未来扬州剧情稍作铺垫,同时说明一下时间线上的改动。.1-8?6,t¢x,t′.\c?o¨m.
经查阅资料,自1642年崇祯十五年襄城之战后,闯军控制河南,到1645年5月顺治二年清军攻陷扬州,造成"扬州十日"惨案期间,有近三年时间空白,与现在文章内所设定在1642年末良穗线的时间不对等。经考虑后决定将后续战役时间提前一年,比如1643年潼关之战提前到1642年,1644年3月的宁武关之战提前到1643年3月。对于时间变更部分,读者可能会有所不满,在此向大家致歉。不过毕竟是同人文,无法像牢零做游戏那样严谨,还望大家多多包涵。若对战役不熟悉的书友,可参考文章末尾附带的资料,或有助于理解内容。)微弱的烛火在隐蔽的密室里摇曳,昏黄的光线所及之处,当今世上最受瞩目的男子正眉头紧锁,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的地图。与上月刚攻破洛阳城,怒杀福王,开仓济民时的意气风发不同,此时的李自成显得憔悴不堪。他半敞着衣襟,露出坚实的胸膛,鬓发凌乱地耷拉在耳边,双眼布满血丝。他双手撑在桌沿,不断摩挲着地图边缘,为了地图上标出的一处战略要地,已然三天未曾合眼。地图本身不算大,却极为精致,对河南的地形、道路乃至部分小道都有详细记载。这是前不久手下在清点福王库藏时意外发现的,而今上面已被红黄两色标记填满。从态势上看,红色标记长驱直入,似要直插黄色标记的心脏,但数道黄色防线和上面象征重火力的标识,死死挡住了去路。而这场博弈的焦点,正是位于开封西南的朱仙镇。似乎意识到自己过于焦躁,李自成抓起桌上的茶杯一饮而尽,随后重重坐回椅中。冰凉的茶水暂时浇熄了心头的燥热。冷静下来的李自成自嘲般笑了笑,回想起先前的战役。以往的李自成总是随军冲锋,亲临战阵。即便因伤无法上阵,也是亲自指挥,何曾像现在这般思绪万千?反正横竖都是死,与其被官兵擒获押送京师问斩,不如奋勇拼杀,闯出一条生路!然而随着战事推进,李自成越发察觉这种作风的局限。他必须冷静思考其中的不可控因素。起义浪潮已席卷整个大明,特别是攻破洛阳时喊出的"迎闯王,不纳粮",让农民军与李自成的威望达到顶峰。+x,s,a+n?y*e?w?u`._c¢o\m*洛阳及周边城镇受压迫的民众纷纷投奔。表面看来这是好事,农民军规模已远超明军精锐。但随之而来的,是管理与物资分配的难题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李世民的这句箴言,既适用于朝政天下,也适用于眼下这支农民军。人,终究是有私心的……这位年轻的领袖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。的确,他统领的庞大农民军看似为民除害,所到之处总能让豪绅地主闻风丧胆。但在那些他看不见的角落呢?早在洛阳城中,李自成就察觉到了异样。即便他明令禁止劫掠城中百姓财产粮食,仍不时有零星传言,说某部农民军强占了谁家财物,凌辱了哪户妇女。可以说这是豪绅散布的谣言,但谁又能断言其中没有事实?加入农民军的多是曾受压迫的农民。在那水深火热、官吏疯狂压榨的日子里,他们心中早已埋下反抗的种子。农民军的出现,让这颗种子迅速生根发芽。为了反抗!为了做个人!他们加入农民军,打击曾经的压迫者。这也是他们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赢得些许权利,因而更加拥护农民军,以身为农民军为荣。但之后呢?翻身做主的他们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平民的不同。在他们看来,那些平民无需付出,却坐享农民军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。他们不满,他们嫉妒。很快,"凭什么我们卖命,让别人享福?"的思想在军中蔓延。他们开始效仿乡绅,向平民索取。"我们打仗拼命,你们凭什么坐享其成?不管三七二十一,拿来!"这种思想极其危险,本不该出现在农民军中。但源于人性的恶念,一旦滋生便难以根除。这也是为何在这场决定农民军与明军主力命运的关键战役中,李自成没有亲临前线的原因。个人声望受损事小,只要农民军保持团结,不因利益分崩离析;只要他这个领头羊还在,以身作则,以他的威望,手下人就不敢太过放肆——但前提是……李自成还活着。想到这里,李自成不禁倒吸一口冷气,望向地图的目光也有些恍惚。他不敢深想下去。因人性勾心斗角而导致的家破人亡,他见得多了。不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