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降临,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,吃着简单的晚饭,脸上却洋溢着久违的笑容。.k·a¨n¢s·h¨u_j*u+n/.*n+e?t\
“今天种了多少亩地?”茉莉问道。
杨超:“稻子种了二十亩,红薯十亩,菜地五亩,菜种了两亩。”
“好!不错!”老村长连连点头,“照这个速度,用不了多久,咱们村就能恢复元气了。”
茉莉看着跳跃的火光,轻声道:“新生活刚刚开始。等粮食收了,牲畜养大了,咱们的日子会更好。”
谭大成坐在她身旁,低声道:“你为村子做了这么多,大家都很感激你。”
茉莉摇摇头:“这是我应该做的。月芽村是我的家,你们都是我的家人。”
两三个月的时间,在忙碌中悄然流逝。
暴雨和洪涝灾害之后,月芽村迎来了难得一见的风调雨顺的季节。
月芽村的田地里,稻穗沉甸甸地垂下,红薯藤蔓爬满了垄沟,菜地里的“雨后青”已经收割了一茬又一茬。
村民们每天都要去田里转一圈,看着庄稼一天天长高、成熟,脸上全是掩不住的喜色。
终于,到了收获的季节。
根据村里种经验丰富的老农的建议,茉莉定下了收割的日子。¢s_o?k~a·n_s_h+u¨./c¨o-m′
这次的稻子是在山坡上开垦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,不方便使用大型农机,收割全靠人工。
茉莉怕村民们幸福,但是村民们脸上全是笑意,没人嫌苦。
清晨,天刚蒙蒙亮,村民们就已经聚集在田边,手里拿着镰刀、锄头、竹筐,准备开镰收割。
茉莉站在田埂上,看着金黄的稻浪在晨风中摇曳,她摇摇手中的小旗子,大声宣布:“今天,咱们收稻子!”
“好!”村民们齐声应和,随即散开,各自奔向自家的地块。
男人们弯腰挥镰,成片的稻子被割下,整齐地码放在田里;
妇女们跟在后面,将稻穗捆扎成束,再一捆捆运到打谷场;
孩子们则跑来跑去,捡拾散落的稻穗,连一粒都不舍得浪费。
刘大壮擦了把汗,咧嘴笑道:“这‘磐石稻’长得可真结实,穗子又大又饱满!”
杨超点头:“科研基地的种子果然不一般,这产量比咱们以前种的普通稻子还高!”
到了傍晚,打谷场上堆满了金黄的稻谷。
茉莉从空间拿出小型的脱粒机,让刘大壮接上电源,打谷子。(a?零?点{??看×+书?/¤ ¥,最^?°新?°?章^节-′!更¥{+新_快a
谷粒簌簌落下,很快就在场中央堆成了一座小山。
擅于种地的老孙头蹲下身,抓起一把稻谷,仔细看了看,又捏起几粒放进嘴里嚼了嚼,眼睛一亮:“好米!粒粒饱满,香味也足!”
茉莉笑着问:“估摸着能收多少?”
杨超粗略算了算:“一亩地至少能收八百斤,二十亩就是一万六千斤!”
村民们顿时欢呼起来。
“这么多?那咱们今年不用饿肚子了!”
“何止不饿肚子,还能有余粮存起来!”
接下来的几天,村民们又陆续收获了红薯和蔬菜。
红薯的产量更是惊人,一垄地挖出来,个个都有拳头大小,皮薄肉厚,甜糯可口。
妇女们忙着将红薯切成片,晾晒成红薯干,或是磨成粉,储存起来。
菜地里的“雨后青”已经收割了三茬,鲜嫩的菜叶成了村民们餐桌上的常客。
苗苗带着几个姑娘,将多余的菜晒成菜干,或是腌制成咸菜,可以在冬天食用。
收获结束后,茉莉召集所有村民到打谷场集合。
场中央,稻谷、红薯、蔬菜分类堆放,像一座座小山。
村民们围坐在一起,眼巴巴地看着,脸上全是期待。
茉莉清了清嗓子,朗声道:“今年的收成,大家都看到了,比预想的还要好!这些粮食,是咱们所有人一起种出来的,所以,也要公平分配!”
她拿出一本账册,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户人家的人口数、参与劳作的工分。
“按劳分配,多劳多得,但老人和孩子也会得到基本口粮,确保每家都能吃饱。
此外,我们还要留一部分,送到科研基地,一方面供科学家们研究,一方面要给基地送些口粮。”
村民们纷纷点头,对这个方案毫无异议。
很快,粮食开始分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