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了七日。
叶尘拄着榆木杖,一瘸一拐地走在咸阳郊野的泥泞小道上。左腿膝盖以下完全石化,青灰色的硬壳上,《论语》残篇的字迹时隐时现。阿卯跟在身后,背着装满药草的竹篓——少年如今是他唯一的帮手。
\"大人,就是那间荒宅。\"阿卯指向雨幕中半塌的土墙,\"伏大夫说的地窖入口在灶台下。\"
残垣断壁间,几株野黍从灶膛里探出头,穗子沉甸甸地垂着。叶尘拨开黍杆,石化的手指抠进灶台缝隙,触到一块活动的方砖。
地窖开启的刹那,霉味混着竹简的清香扑面而来。
阿卯点燃松明时,火光惊醒了栖息在梁上的蝙蝠。扑棱棱的振翅声中,叶尘看清了这个三丈见方的地窖——四壁凿满方孔,每个孔洞里都整整齐齐码着竹简,用桐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。
\"《诗》三百零五篇,鲁、齐、韩三家传本。\"
阴影里突然响起苍老的声音。伏生拄着鸠杖从简堆后走出,白发上沾满蛛网。老人枯瘦的手指抚过壁龛:\"《尚书》二十八篇藏在最下层,用铅匣密封。\"
叶尘的榆木杖突然敲到块空心砖。掀开后,里面竟是他在骊山埋简时刻过莲花纹的石板。
\"你们怎么...\"
\"阿宁那丫头带我们找到的。\"伏生咳嗽着坐下,\"她死前把消息传给了稷下旧人。\"
松明噼啪爆响,火光在老人眼中跳动:\"现在该告诉你烛龙计划了。\"
伏生从怀中掏出一卷帛书。展开后,上面用朱砂画着幅奇怪的图——七盏油灯排成北斗状,每盏灯旁标注着地名:临淄、邯郸、郢都……
\"自周幽王时起,守藏史们就在各地建书窖。\"老人指尖点着灯图,\"一处遭劫,其他六处的传火人便补抄散佚。\"
叶尘凝视着第七盏灯标注的\"咸阳\",突然明白为何自己石化症状会减轻——阿宁就是临淄的传火人。
阿卯突然插话:\"但朝廷在焚书啊!\"
\"烧得尽简册,烧不尽记忆。\"伏生从袖中取出三枚骨片,\"这是韩非门徒刻的《解老篇》,用的是商代甲骨文。\"老人露出狡黠的笑,\"就算李斯亲至,也认不出这是法家典籍。\"
地窖外传来马蹄声。伏生迅速吹灭松明,三人屏息间,听见骑兵呼啸而过,溅起的泥水打在门上如急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