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东汉末年,天下真是乱得可以。·晓`说-C¨M+S? ,免~废/越`独?从早期情况看,最有实力的集团,不是曹氏集团,不是孙氏集团,更不是刘氏集团。董卓在时,他的势力最大,董卓死后,还有李、郭汜。又有袁氏集团,一个是袁术,已有独霸一方的实力; 一个是袁绍,更是群雄割据中最具实力与影响的人物。所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,才要推他做盟主。此外,马腾、韩遂、张济、张绣,还有吕布、刘表以及公孙瓒等,加上刘璋、张鲁,当真群雄割剧,天下大乱。然而,独曹操能平定北方,取天下2/3的人口、土地; 独孙氏三代虎踞江东,可以与曹、刘成鼎足之势; 独刘备能占据蜀地,且常与曹氏集团成对攻态势。不能不说,这三大集团,特别是它们的决策者们有着不同凡响的政治表现、军事表现和社会表现。这里择要言之。
一个好的战略定位,胜过千军万马
战略既包括政治战略,也包括军事战略。二者可分可合,统而言之,可说是发展战略。
曹、刘、孙三方各有自己的战略,而且这些战略,从总体上看都是成功的,他们的势力在初始阶段,甚至中期阶段,虽然并不是最强大的,然而战略对头,定位准确。-我`地,书¨城_ ′耕+欣.蕞`哙+那些当时的强者,如袁绍、吕布、袁术、刘表之流,因为战略不明,或者定位不对,很快由强转弱,乃至由盛转亡。
曹、刘、孙三家的战略定位各有特色
曹操的战略定位解析
曹操的战略,乃是其中的最成功者。当然这里也有主、客观等各种因素起作用,但曹操目光远大,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。想当初,十八路诸侯讨董卓,中间虽有曲折,董卓终于大败。董卓方败,十八路诸侯便内讧四起,有袁术与孙坚的矛盾,有孙坚与众诸侯的矛盾,有袁术与刘、关、张的矛盾,也有其他各路诸侯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。但董卓既败,便给了十八路诸侯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—此时不灭董贼,还要更待何时?此时不安天下,却又更待何时?
然而,”沧海横流,方显出英雄本色“。堪称英雄的,十八路诸侯中只有曹操。,看`书_屋′暁¨税′蛧^ ¨蕪~错·内/容_虽然他在当时的力量,确实不足以称雄于天下,也不足以打败任何一个强者。《三国演义》第6回这样记载却说卓将赵岑,见卓已弃洛阳而去,便献了汜水关。孙坚驱兵先入。玄德、关、张杀入虎牢关,诸侯各引军入。
董卓已经放弃洛阳,赵岑又献了汜水关,刘、关、张杀入虎牢,这样的形势,可说是好而又好。于是曹操来见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,对他说”今董贼西去,正可趁势追袭;本初按兵不动,何也?“绍曰:”诸兵疲困,进恐无益。“操曰:”董贼焚烧宫室,劫迁天子,海内震动,不知所归。此天亡之时也,一战而天下定矣。诸公何疑而不进?“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。操大怒曰:”竖子不足与谋!“遂自引兵万余,领夏侯、夏侯渊、曹仁、曹洪、李典、乐进,星夜来赶董卓。
这段话写得很有深意。曹孟德之心之态之行之见,跃然纸上。然而,他不能说服袁绍,也不能说服其他各路诸侯。他要进兵,人家不动,不动还有理由,理由是什么呢?”诸兵疲困,进恐无益。“这成什么话?此时此刻,诸侯军胜而董卓军败,诸侯军疲困,难道董卓军就不疲困吗?或者也可以这样说,双方都疲困,那么谁更疲困呢?何况,战争乃生死之事,若因疲困而纵敌远去,那要战争做什么呢?很显然,这理由是站不住的。然而还有新理由,即”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“。要说轻动,那么十八路诸侯举义旗的时候,或者可以说是轻动,汜水关前与华雄交手之时或者可以说是轻动,虎牢关前与吕布大战的时候,或者可以说是轻动。现在华雄已死,吕布已败,董卓弃洛阳而走,正是天赐良机,反倒成了轻动。中国人善用托词,有些托词,不但别人听了可笑,自己说来似乎也不是人话。然而,为着某种私利,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你觉得可笑,他偏能严肃得脸上滴水; 而且这些谬论说得多了,仿佛也就成了真理。
众诸侯异口同声,并非没有真的勇敢者,而是利令智昏。袁绍虽身为盟主,但他既没有能力不失时机地做出决策,就更不能去说服别人了。
难怪曹操大怒,不禁愤然叫道:”竖子不足与谋。&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