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皇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说皇 > 读六大名著说官:解析古代政治智慧与权力运筹 > 第40章完结

第40章完结

然而,曹氏的天下,终于断送在司马氏手中,其中摄取大权的就是这位托孤老臣司马懿。*天/禧′晓*税`蛧_ !哽?欣′蕞·快-这不是说,司马懿生来狼子野心,天下第一坏种。看魏国当时的局面,确实也有很多捉摸不定的因素。这些因素,既不是八岁的曹芳可以左右的,也不是深谋远虑的司马懿可以随心所欲的。

魏后期形势,则吴、蜀尚在,战争不绝。魏国内的形势,则权出豪贵,非止一家。皇帝年幼,国家机器必然借重臣之手才能正常运转。重臣不止一人,而且他们身后又有众多的宗族、朋党势力存在。司马懿不把权力拿在手中,便可能成为砧板上的一块肉,他的家族便有危险。他既要把权柄夺到手,那么就非使用阴谋不可,非杀害政敌不可,又非拉拢支持者不可。其结果,不论他主观意愿如何,只能是架空了皇帝,进而把皇权变成了他家族的权力。

曹氏政权丢失,除去其他种种原因之外,外有强敌、内有重臣是其主要的原因。而曹芳年幼,则是造成这原因的原因。毕竟曹芳不是康熙大帝,司马懿不是鳌拜,而曹芳的母亲也不是孝庄皇太后。就是孝庄皇太后和康熙皇帝,他们想把失去的权力收回也并不容易。+丸′ ! \鰰?占+ *耕?鑫′嶵¨筷,

因”痴“而败的蜀国之君

所谓一个痴,说的是蜀汉后主刘禅。

这个刘禅,差不多就是个笑料,但他也是孝子。他的惟一的优点,就是听刘备的话,信任诸葛亮,照诸葛亮的安排办事。诸葛亮在世时,他言听计从。诸葛亮死后,他依然照诸葛亮的安排,重用蒋琬、费,对于姜维,也是信任有加。姜维北伐中原不利,不是他不支持,而是当时的国力有限,执掌朝政的蒋琬、费对北伐的事情不肯全力支持。

刘禅做皇帝,无所作为。有了贤臣,还能坚持一气。后来,蒋琬死了,费也死了,于是小人抬头。姜维便感觉不安,以致避祸屯田,不再回朝。邓艾偷度阴平关成功,刘禅急忙让诸葛亮的儿子领军抵挡,不胜,魏国大军直逼成都。他马上没了主意—其实,他从来也不是一个有主意的人。于是,谯周这样的老臣便进言投降。当时的朝臣,并非人人主张投降,也有主张放弃成都,到南中七郡躲避的,也有主张投奔东吴的,也有主张决一死战的。¢看-书+君? ?已*发-布^罪!新\章,劫,主张决一死战的不是别人,乃是他的第五个儿子刘谌。更多的人,还是主张投降。在投降派中,谯周的态度尤其突出,讲的道理尤其动人。刘禅一想,想要活命,还是投降的好。所以尽管刘谌力争,他还是决定照谯先生的主意办。因为刘谌死谏,他命令近臣将刘谌”推出宫门,遂令谯周作降书,遣私署侍中张绍、驸马都尉邓良同谯周赍玉玺来雒城请降“。

刘备打天下,何等艰难,刘禅降敌,何等容易。刘备的这个儿子至少智商大有问题,即使不是个白痴,也有点半傻不俏。

刘禅的”事迹“,多发生在投降后,他传给后人的最主要的财富,乃是一则掌故—”乐不思蜀“。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虽然最是拥刘,但写到此时,也是无可奈何,因为刘禅的所作所为,实在出乎常人的意料之外。所以演义中写”乐不思蜀“的一段文字也特别具有文学性。且说后主投降,至洛阳,接受了魏国的封号—安乐公。次日,便带着随从人员到司马昭府下拜谢。

昭设宴款待,先以魏乐舞戏于前,蜀官感伤,独后主有喜色。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,蜀官尽皆堕泪,后主嬉笑自若。酒至半酣,昭谓贾充曰:”人之无情,乃至于此!虽使诸葛孔明在,亦不能辅之久全,何况姜维乎?“乃问后主曰:”颇思蜀否?“后主曰:”此间乐,不思蜀也。“须臾,后主起身更衣,正跟至厢下曰:”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?倘彼再问,可泣而答曰:‘先人故墓,远在蜀地,乃心西悲,无日不思。’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。“后主牢记入席。酒将微醉,昭又问曰:”颇思蜀否?“后主如正之言以对,欲哭无泪,遂闭其目。昭曰:”何乃似正语耶?“后主开目惊视曰:”诚如尊命。“昭及左右皆笑之。

因”坏“而败的吴国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