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皇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说皇 > 契丹人 > 第10章完结

第10章完结

这个举动很耐人寻味,以前大贺氏部落长既是弹汗州的刺史,又是松漠都督,相当于当着区域总代理的同时还身兼重要部门经理,此后这俩职务就分开了,明显有架空松漠都督,分化契丹人的嫌疑。?墈¨书!屋?晓·税¨蛧^ ^已′发*布!蕞?薪_章!截-

此后36年,契丹人对唐朝一直比较恭顺,原因很简单,是因为李唐王朝力量强大。从显庆五年(公元660年)起到上元二年(公元675年)这十几年的时间里,唐王朝在其他方向或有失败,但在契丹人目力所及范围内,唐军却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,把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这几国打胖了一次又一次,最后灭亡了高句丽。新罗和百济则是被彻底打了,颤抖着匍伏在唐王朝这条巨龙的脚下。草原健儿们对实力崇拜得不行,眼看唐朝军事实力如此了得,当然不敢有丝毫异动。

到了唐高宗李治调露元年(公元679年),东突厥再次造反的时候,契丹人动没动过心不好说,但大唐很快就派遣三十万大军进攻东突厥,把新立的东突厥大汗阿史那泥熟匐的脑袋捎了回来。无论当初契丹人想没想过跟着老主子一起起回哄,看着这颗脑袋大概也就够让他们老实一段时间了。_卡¨卡`晓_说?蛧~ ^首·发_

但是从这一时期起,唐王朝开始广泛遭受自然灾害,再加上唐朝政府对周边民族越来越多地采取武力压服的政策,终于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(公元696年),契丹人又反了。

应该感谢武则天的契丹人

大唐帝国到了武则天专政的时候,就有点儿露出颓势来了。其实对中原王朝来说,这好像是个规律,有人总结叫“三百年治乱循环”。

单从现象上看,这东西好像挺无解的,有人因此还总结说,这种现象是中国人的劣根性造成的。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,这种似乎不可破解的所谓“治乱相循”的原因却非常简单: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。

别小看了土地在历史发展中起的作用,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,土地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,只要有可能,谁都希望能多搞一点儿,私有制造成了土地可兼并,为兼并行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。?墈,书.君· !耕*新/醉-哙\可兼并严重了以后,国家就要不行了。

就拿唐王朝来说吧,每个农民一出生,国家给两块地,一块叫永业田,可以继承,一块叫口分田,死后上缴。这个制度是唐朝初年部队战斗力的基础,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,当兵的可以逃亡,家里的土地跑不了,会被没收。

太平年月出生的人多,地却是不可再生资源,分来分去慢慢就不够分了。结果就是授田制逐渐形同虚设,越来越多的新出生农民拿不到土地。拿不到地的农民当了兵,只有命是自己的,跑了官府拿他也没辙,当然容易逃亡。同时由于兼并,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,不再是“官府的人”,自然也就不在被征兵之列,以授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也就崩溃了(由此可见,拿不可再生资源当福利的这种行为有多不靠谱)。

国家无兵可征,手里暂时又不缺钱,那花钱搞募兵制看起来就是个好的出路。可募兵制最终却造成了兵为将有,士兵成了将领的私产,接下来各地武将军阀化也就顺理成章了。归根结底,唐末武人之乱就是这么来的。

后世的帝王没有一个人不想解决这个问题,可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,根源消除不了,问题自然解决不掉。到最后中原王朝无计可施,干脆把部队无限细分。每个将领手里兵少了,力量不够,当然不敢轻易造反。可这一招在消除武将造反可能的同时让部队失去了战斗力,遇到外来侵略的时候,仗又没法打了。所谓三百年治乱循环,和明、清末期部队没有战斗力,都根源于此。

回头说武皇时期的契丹人。这位华夏第一铁腕女强人当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,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,是件很不得人心的事。就算普通老百姓提起这段事来也会嘟囔两句,李家的宗室子弟更是咬牙切齿。既然武御姐的名声不好,很多拜了李唐王朝当老大的绺子们就都觉得时机到了,想借机自立山头。

对待国内异己势力和外部造反的游牧民族,武御姐拿不出别的办法,只好统一打他娘的。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方式更加剧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,压住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埋下了更深的隐患。

国家力量已经下降了,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,要是再遇到天灾就很容易出事。地方官员处理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