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外音:
童年时代的太平公主,因为替母亲武则天当道士,而被塑造成了一个孝女形象,但是太平公主当道士只是走走过场,并没有真的住进道观,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模式,武则天还是希望太平公主,能够成为一个贤妻良母的,可令人费解的是,后来太平公主当贤妻良母的机会来了,武则天却真的把女儿送进了清冷的道观,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太平公主还会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吗?
蒙曼:
可是咱们也知道,在中国古代,这个女孩子是不能够在娘家终老一生的,长大之后总要出嫁,那么太平公主嫁给了谁呢?说出来大家可能比较意外,太平公主差一点成了土蕃人的媳妇,土蕃嘛,咱们现在都很清楚了,他是藏民族的前身,差不多和唐朝是同时崛起的,在唐太宗的时候,太宗曾经派文成公主去土蕃,跟松赞干布和亲,留下了汉藏民族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,这是太宗时期。^萝+拉+暁-说¨ ~埂¨薪/醉^全′那到了唐高宗时期,土蕃的势力开始有所发展了,有所发展呢,他就想要攻城掠地,想要扩充势力,当时就向唐朝,青海和甘肃一带进犯,攻下了好几座城池,那咱们知道,唐朝虽然一时军事没占优势,但它毕竟是一个当时的大国,国力很强,而土蕃虽然一时显得战斗力很好,但是它的国力远远不如唐朝,所以呢,土蕃是没有办法打持久战的,没有办法打持久战怎么办呢?这时候他就跟唐朝提出了和好的请求,提出我要跟你们和亲。`h/u~l¨i*a!n^b!o′o-k?.^c+o_m-
那咱们也知道,所谓和亲,就是少数民族来迎娶中原王朝皇帝的女儿,当然有的是干女儿,有的是亲女儿,那现在土蕃人提出和亲了,唐高宗这儿有几个女儿啊,唐高宗活着的女儿,一共就三个,老大和老二都是肖淑妃生的,当时早已经出嫁了,留在身边,就是这小女儿太平公主,当时年芳十二、三岁,按照咱们现在看还很小,可是唐朝人认为,这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了,土蕃人也是摸清楚情况才来的,所以一开口就提出来,我们想娶太平公主,那他们提出这个要求了,给还是不给呢?唐高宗和武则天可就犯了难了,照理说这和亲是一件好事,边疆可以安宁,战士可以回家,这是谁都愿意看到的局面,可是另外一方面呢,这土蕃实在是太远了啊,当时也没有青藏铁路啊,走过去那真是,一番风雨路三千啊,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啊,很悲惨,感觉上让人很不舒服,那到底是让不让这个太平公主去呢,武则天就在国家领导人和慈母之间做着这种心理挣扎,那挣扎来挣扎去,她决定还是当慈母吧,不给,不让太平公主去,可是人家提出来了,怎么办呢?她就想,太平公主前两年不是,半真半假地当过女道士嘛,干脆咱们这次来真的吧,就让她正式入道算了,所以就给她临时抢修了一座观,就叫做太平观,让太平公主到那儿去当了观主,正式住进这个道观里去了,而且还像模像样,举行了全部的入道仪式,一下子,票友正式下海了,那么这个土蕃一看,太平公主人家已经出家了,那你就不能要求,娶人家当媳妇了,所以就只好作罢了。/x·1·9?9-t^x′t+.+c,o_m¨
和亲的事情也不再提起,那咱们说,真的出家了,太平公主是不是以后就被撂到道观了呢?其实我想不可能,虽然没有留下记载,但是我个人认为啊,按照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想法,也只是让她在这儿避避风头而已,一旦土蕃人不再提出和亲的要求了,他们也就让女儿还俗,可是呢,当时又碰见一种情况,就是当时已经是唐高宗的后期了,唐高宗身体不好,整天忙着生病,武则天整天忙着篡权,两个人都挺忙,谁也顾不上女儿的事了,所以虽然主观上没有想到把女儿撂到道观里,可是客观上这一连几年,也再没有提让她还俗的事儿,其实咱们也可以理解,在父母的心目中啊,儿女永远是小孩子,特别是太平公主是最小的女儿啊,父母潜意识都希望让她在身边多留几年,各种原因吧,反正这个春花秋月等闲度,一年一年过去了,太平公主的大好青春,也一点一点地溜走了,父母就是不提让她还俗,出嫁的事情,那太平公主会不会就在道观里终老一生啊?她可不会,太平公主等来等去,终于等明白一个道理,幸福是要自己去争取的,别人不提咱们自己提好了,那怎么提呢?直接找到唐高宗和武则天,说你可得给我找个驸马了,这个话不好提,尤其是古代女子,觉得这样的想法,不太好意思说出口,那怎么才能让父母明白自己的心愿呢,太平公主想来想去,她想出了一条计策。
有一天唐高宗举行家宴,所有的儿女、亲戚都一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