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史学研究] 《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(出书版)》作者:戴煌【完结】
内容简介:
心忧国事拍案起,魂归云天世人惊。/萝·拉+暁/说! _首.发^
平反冤假错案自非胡耀邦一人之功,也非胡耀邦一人之力;但胡耀邦对平反出力最大,最有胆识,态度最坚决,断案最公正,这是无人能够否认的。
这本书老一代人看了,可以从中悟出更深更多的道理;年轻一代看了,可以从中认识到伸张正义的深远巨大意义;执政的领导看了,可以从中明了秉公执法、清正廉明与人命关天的重大关系!
当时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,还有后来二十年间成长起来的又一代人,不会像亲历者和目击者那样,能够在“平反”这两个字后面读到那么多的沧桑,那么多的血泪,那么多正义与邪恶、人道精神维护者与极左路线辩护者之间的较量!
历史不能遗忘,也不容遗忘。阅读本书,人人都可从中吸取深有意义的东西。
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中国当代揭开了新的一页,但仍有两大题亟待解决:即“两个凡是”和如山冤案。_k!a!n`s,h_u+a?p.p?.¨n`e?t?
不批判“以阶段斗争为纲”的政治思想路线,不解放成千上万被定为“反革命”“反党分子”的新老干部,自不可能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、改革开放的局面。解决这两大难题,需要何等的胆识,何等的魅力与毅力。
正是这场革命中,胡耀邦同志以超人的胆识,站到了时代的最前沿。当时,他先后在中宣部和中组部领导岗位上,以“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”的大无畏精神,冲破重重阻碍,办好了这两件大事。
本书描述的,正是那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,以及在它背后的故事。
这里应该指出的是,本书的作者——新华社老记者戴煌先生本人,即是大量冤假错案中的受害者之一。他以非凡的勇气秉笔直书,真实地记录和描绘了我党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举措。
一次大解救“全国究竟有多少‘右派’?”
1977年12月15日,在中央党校主持校务的副校长胡耀邦,调任中央组织部部长。.w·o*d+e?s+c.w?..c\o\m.到任没几天,他就问中央组织部过去过问过“右派”摘帽工作的同志:“全国究竟有多少‘右派’?”
这些同志立刻明白:耀邦要狠抓这个大冤案的平反了。
一些熟知耀邦的人更知道:耀邦革命一生从未整过人,并对所有被冤整过的人满怀同情。
1932年,他十六岁,在中央苏区湘赣省委负责儿童工作时,被称为“AB团分子”,如不是少共中央局书记冯文彬及时而巧妙地解救,他险乎英才早丧。1942年在延安,他已是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,他的夫人李昭也一度被康生捺下“抢救运动”的漩涡,耀邦自己也受到了株连。在事隔多年的1960年,耀邦向他身边的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回忆“AB团”往事时说:我那时还小,受到那么大的打击实在受不了,我哭了。那时我比较胖,人们都叫我“小胖子”,但从那之后我就成了“小瘦子”,直到现在也没再胖起来!
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,所谓的共产党内也有“AB团”和延安“特务如毛”、必须在投奔延安的抗日青年中大搞“抢救运动”等等,都是杀人连眼睫毛也不眨一眨的康生之流臆断出来的。
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,和这一出出自相残害的历史悲剧,促使耀邦早就暗立誓言:永生永世决不冤屈任何人,也不容任何人这样干!
1956年7月,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召开了一千多人参加的“肃反运动”总结大会。作总结报告的,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西元。当刘西元讲到“肃清反革命”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