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地中海战事的背景下,希特勒展开了他最大胆的行动——进攻苏联。`我^得!书!城* ′已?发,布\蕞~辛`彰`结,一旦他不再下大力气考虑北非的战事,他就可以重新执行他一开始的计划。1940年和1941年之交,苏德两国之间爆发了很多争吵,迫切需要双方做出澄清。1940年9月,德国与日本签订了一份协议,此举促使日本进一步放开手脚侵占远东的土地。由于英法等国正在败退,它们在远东的殖民地就成了大块的肥肉。但是,日本和苏联在中国东北边境发生了冲突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,希特勒邀请苏联负责外交事务的维亚切斯拉夫·莫洛托夫[139]于1940年11月赶到柏林。希特勒提供的方案类似于拿破仑曾经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[140]所提出的方案——苏联与意大利(计划占据非洲)、德国(计划占据欧洲)和日本(计划占据东亚)结盟,将来可以占据伊朗和印度。但是莫洛托夫想要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和土耳其的水域,而且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欺骗。莫洛托夫对德国干涉芬兰和罗马尼亚表示了不满,因为这两个国家是苏联的邻邦,而且都与苏联不和(罗马尼亚已经发生法西斯政变),所以斯大林对这两个国家极为敏感。当上述讨论正在进行的时候,英国对德国进行了一次轰炸(丘吉尔打趣说,这是针对希特勒没有邀请他而采取的报复行动),而且,希特勒一直说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,结果莫洛托夫针锋相对地问道:“如果战争已经结束,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坐在隐蔽工事里?”他对希特勒提出的方案毫无兴趣,两眼只盯着土耳其。`优?品,暁.说*罔! !追\罪\歆_章+洁\莫洛托夫是一个非常容易惹人愤怒的谈判者,“不行”是他的口头禅。如果他能在希特勒的劝诱下做出让步,接受印度而非土耳其,后面的进展或许就将大不相同。总之,莫洛托夫一离开,希特勒就下令开始准备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。这一行动的代号是巴巴罗萨,巴巴罗萨是中世纪一位发动了十字军东征的皇帝[141]。
希特勒认识到,时局对他并不有利。相反,美国正在调动无比强大的经济力量,而且,他们已经开始在北大西洋对抗德国潜艇。在短期内,德国最佳的选择是加强与日本的联系。因为在1929年的全球大萧条之后,奉行军国主义的半独裁日本正急需原材料和市场。从1931年起,日本逐渐侵占了中国的沿海地区,而美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的保护国,所以日本与美国摩擦不断。签订《反共产国际协定》的各国一直未能发展成为有效的同盟关系。!0^0*小`税`枉¨ _无+错,内~容!但是如果希特勒征服了欧洲,他所能提供的东西自然就比以往更多了,比如荷兰和法国在东亚的殖民地。日本需要石油,他们可以从荷属东印度[142]得到。于是在1940年9月,德意日3国签署了一份三方协议[143],互相保证在盟国受到攻击的时候向攻击国宣战。希特勒不希望日本帮忙对付苏联,而是希望他的这位新盟友能把美国稳住。于是,日本遵循了这一思路,与莫斯科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[144]。随后,日本对中国实施了无情的轰炸,并且准备进犯东南亚。
德国正在准备对苏联动武,而此时日本却与苏联签订了条约,这是非常奇怪的,因为日本进攻西伯利亚将对战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但这还不是巴巴罗萨计划唯一的奇怪之处。随着仗越打越困难,德国人开始争辩,到底谁应该为现在的局势负责。不过,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过程中和刚刚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,几乎没有哪位将军表示反对。因为,在进攻法国之前,他们表达了很多的反对意见,可是他们的元首击败了法国,所以他们相信希特勒的不败神话。不仅如此,他们也相信了苏联的孱弱。在这一方面,他们统统站在了一边,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,德国人将在10天内结束战斗(根据英国的情报),或者一个月(根据英国大使斯塔福德·克里普斯[145]),或者最多3个月(根据美国军方),斯大林很可能会认为,结束只需“一个周末”。斯大林害怕有人发动针对他的军事政变,于是把苏联红军的高级军官处理掉了一大批。这些人深思熟虑,经验老到,军事才能十分出众。比如未来的元帅康斯坦丁·罗科索夫斯基[146],他的牙已经被打掉,脚趾也受了伤,直到巴巴罗萨计划救了他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整体印象是,这个国家正在崩溃。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