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皇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说皇 > 最有本事的皇帝:治世读刘秀 > 第24章完结

第24章完结

他虽然没有申请专利,但获得极高的评价,很有知名度,没有人来剽窃和模仿。+3`巴.墈`书¢蛧¨ -已¨发.布,蕞,鑫.章?结`

当时和后来,这支队伍获得了“赤眉军”的称号。

绿林军,这也是一支典型的被王莽逼得不得不起来造反的农民队伍。

起事时间:公元17年,比赤眉军起事早了一年。

起事地点:绿林山(今湖北当阳境内)附近。

起事主体:王匡、王凤率领的数百名饥民。

起事原因:饥民们由于王莽政权的压榨和连年灾荒活不下去,而他们很想活下去。

绿林山处于汉水中游,万木葱茏,百草丰盛,周边的山林湖泽气候适宜,物产富饶。迫于生计,附近的老百姓纷纷跑来采择荸荠等野生植物充饥。人多忙乱,难免发生冲突。

新市(今湖北京山东北)人王匡、王凤办事公道,为大家评理息讼让人服气,享有很高的威信。

看看时机成熟,王匡、王凤迅速拉起数百人的队伍,宣布反王莽,找饭吃。\天+禧′晓`税_网` +哽*欣!嶵?全/原本在不远处一直准备造反的王常、马武、成丹等人也赶来加盟,队伍很快发展到七八千人。他们占据绿林山为根据地,被称为“绿林军”。

绿林军平时藏身绿林山中,时常出来攻打周围的官府、官军和地方豪强,夺取财物粮食。

后来,人们把打家劫舍、仗义疏财的人称为“绿林好汉”,意思则有了很大的不同。

由于能吃上饭,不受气,还可以反抗官府,四方的老百姓纷纷汇集到绿林山,绿林军很快壮大到5万多人。

王莽对此不敢小瞧,忙派军围剿。

绿林军与赤眉军一样,大家反正豁出去了,战斗力很强,在云杜(今湖北沔阳)大败官军。

这引起了王莽进一步的注意。

次年,也就是公元22年夏天,王莽派纳言将军严尤、秩宗将军陈茂率主力部队,自京城长安出发,经南阳,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。

谁知就在这时,绿林山发生瘟疫,绿林军死了差不多一半。*s¨i¨l/u?x_s?w·./c?o\m~为了摆脱困境,先谋生存,再求发展,绿林军只能进行分路转移。

公元22年秋季,绿林军发展成(或者说不得不分成)三支队伍:

一支由王常、成丹率领,南下渡过汉水,在南郡(今湖北江陵)一带活动,称为下江兵(时称长江自南郡以下为下江)。

一支由新市(今湖北京山县)人王匡、王凤及马武、张卬等率领,北上南阳,称新市兵。

这时,平林(今湖北随州境内)人陈牧、廖湛聚众1000多人起义,响应新市兵,被称为平林兵。

这三支队伍纵横驰骋于荆州所属的南郡、南阳和江夏三郡,互相呼应,互为掎角,不光沉重打击了王莽在南方的统治,而且直接威胁他的统治中心京城长安。

这种军事局面的形成,固然是绿林军首领们朴素而实用的战略战术思想使然,也得益于王莽干部们的工作作风。

王莽挟诈欺国的工作作风表现在平时为人为政之中,而每到关键时候,他在这方面还有上佳的表现。

绿林军刚起义时,他派使者去赦免他们。他认为义军就是盗贼,按说该打,但朝廷现在闹心的事太多,你们也别闹了,朝廷不打你们,也不追究你们了。

他派使者进行所谓的赦免,其实是去笼络义军。

绿林军和其他义军并不是吃饱了撑得起来反着玩,他们恰恰是因为被饿得实在活不下去了,又对王莽彻底失望,才拎着脑袋起来造反的。也就是说,他们与王莽冤仇太深,矛盾太大,事关生存,这事一般人说合不了。

有一次,一位使者无功而返,如实向王莽汇报:“目前盗贼此伏彼起,时而单打,时而联合。我认真调查其中的原因,他们都说,我们苦于政令法律实在严苛,动不动就犯了重罪。拼死拼活地干活儿,劳动所得还不够纳税的。就是关起门在自己家里,说不定还会因为邻居犯个私铸钱币之类的事,给那些奸吏抓去。我看,老百姓是因为没有活路,才起来做盗贼的。”

这使者说的是实话,他很负责地报告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老百姓造反的原因,非常具体,也非常生动。

但是,王莽听了大怒,立即把这位使者免职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