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他的才能,绝不仅此而已。_看′书?君* ,埂¨辛¨罪¨全,如果仅此而已,那也不过是一位慷慨大方的富家翁罢了。鲁肃的妙处,在于他有战略头脑,不仅对东吴的形势看得清、看得透,而且对天下大势的分析,正和孔明相同。他初见孙权,便对东吴的未来作了一番高明的战略描述: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,曹操不可卒除。为将军计,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。今乘北方多务,剿除黄祖,进伐刘表,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,然后建号帝王,以图天下,此高祖之业也。
虽然言语不多,却是字字珠玑。堪称大智慧,真见解。
三国时代的大战略家中,惟孔明与鲁肃最为相知相近。前面说过,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,集中地体现在《隆中对》中,而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既有言词,更有行动。刘、孙联合,他是当事人;借荆州给刘备,他又是合谋者。不惟如此,对于刘备的事业,他也十分关心。虽然他的本心全部系于东吴,系在他主公孙权身上,但他对孙刘联合是真诚无私的。或许可以这样说,如果鲁肃不是因病早亡,那么,就有可能不致于发生吕蒙袭取荆州的悲剧,甚至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的设想也有可能成为现实。\小`说^宅_ !吾~错′内.容?
鲁肃忠实于孙、刘联合的战略,有什么证明? 别的且不说,单说他把庞统这样的人才举荐给刘备就是明证。事见《三国演义》第57回“柴桑口卧龙吊丧,耒阳县凤雏理事”。
周瑜死了,诸葛亮前来吊孝,虽然东吴将领对孔明大为不满,他却在惊风险浪当中,游刃有余。事毕归来,“方欲下船,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,皂绦素履,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:‘汝气死周郎,却又来吊孝,明欺东吴无人耶?’”
此时,虽是孔明,亦不由得不惊。“急视其人,乃凤雏先生庞统也。”孔明问他欲何往,他说去投孙权,诸葛亮认为孙权不会重用他,便写一封信留给他,对他说,如果不如意,可来荆州共扶刘备。
于是庞统见孙权,孙权果然不喜。不喜的重要原因,还不仅是因为这先生过于“形容古怪”,实在孙仲谋的形容也不漂亮,或者说更为古怪。·齐\盛_晓.说+徃- +庚+歆~最,哙!不喜的原因,是因为庞统言谈话语似有看不起周瑜的意思。孙权一生最喜周瑜, 这庞统竟然说:“某之所学,与公瑾大不相同。”于是庞统留吴的计划化为泡影。
庞统留吴,鲁肃当然高兴,既不能留吴,又担心他去投曹操,于是两个人有了这样的对话肃曰:“公莫非无意于吴中乎?”统不答。
肃曰:“公抱匡济之才,何往不利?可实对肃言,将欲何往?”统曰:“吾欲投曹操去也。”
肃曰:“此明珠暗投矣。可往荆州投刘皇叔,必然重用。”统曰:“统意实欲如此,前言戏耳。”
肃曰:“某当作书奉荐。公辅玄德,必令孙、刘两家无相攻击,同力破曹。”
统曰:“此某平生之夙志也。”乃求肃书,径往荆州来见玄德。
鲁肃向刘备推荐庞统,不但表现了他和庞统的真情,尤其表现了他一心联刘、同心破曹的战略意图与决心。
曹操之外,魏方最有战略眼光的乃是司马懿。
司马懿在三国时代实在是一个奇异的人物。想当初,曹操征召他,他硬是不应召,于是曹操大怒,说不应召就处死他,他才勉强出来。但不出则已,一旦出来,竟又成为曹氏集团的四世老臣。后来干脆取朝政如家私,最终把个曹氏天下变成了司马氏天下。
精彩纷呈《三国演义》
司马懿的战略天才,有几次精彩表现。
第一次表现,是关云长水淹七军之后,消息传来,朝野震动。于禁乃曹魏大将,七军乃曹军精锐,又加庞德英勇,志在必胜,而今七军淹没,庞德被斩,于禁被囚,这样的败绩,引起震动,其理固然。曹操心下焦虑,以致有了迁都的想法。
曹操想迁都以避关羽之锋,司马懿不同意这观点,他劝曹操说“不可。于禁等被水所淹,非战之故,于国家大计,本无所损。今孙刘失好,云长得志,孙权必不喜。大王可遣使去东